多伦县政府信息公开新 政府信息公开 政府信息公开
标题:多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索引号:111525310116916956/2024-00010 发文字号:———
发文机构:多伦县 信息分类:历史规划 \
概述:多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成文日期:2011-03-08 00:00:00 公开日期:2011-03-08 15:52:59 废止日期:——— 有 效 性:有效
【打印】 【字体:

多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

来源: 多伦县人民政府办公室 发布日期: 2011-03-08 15:52

 第一章  发展基础和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是我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时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的关键时期。科学编制和实施“十二五”规划,对实现战略目标,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发展基础

  “十一五”期间,全县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国家支持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等重大机遇,克服困难,迎难而上,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较好的成绩。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综合实力显著提高,产业结构得到优化,基础设施日益完善,人民生活日趋进步,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综合经济实力显著提高。全县主要经济指标实现翻番增长,2010年全县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6.26亿元,年均增长21.4%,实现五年翻两番,经济总量由“十五”末的全盟第8位上升到第5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4.5万元,年均增长35%,是“十五”末的4.5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完成263亿元,年均增长75%,是“十五”期间的16倍;地方财政收入完成3.76亿元,年均增长46.9%,是“十五”末的6.8倍。全县综合经济实力五年跃上了一个新台阶。

  产业结构调整成效显著。全县三次产业比重由“十五”末的38.6:30.4:31.0演进为13:69.6:17.4。工业经济发展迅猛,工业增加值比重由2005年的12.4%增长到2010年的63%,实现了农业经济主导向工业经济主导的转型。农牧业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肉、乳、菜、薯四大主导产业发展壮大。第三产业蓬勃发展,现代服务业异军突起,传统服务业发展水平得到迅速提升。全县先后引进了大唐国际、中国大唐、协鑫集团、超大集团、伊利集团等五个上市企业,以大唐国际多伦煤基烯烃项目为代表的一大批关乎多伦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落地生根,开创了以工业经济占主导,农牧业、第三产业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全县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公路网通达深度和公路通行能力得到显著提高,境内公路总里程达到936公里,公路网密度达到24.8公里/百平方公里,初步形成“三纵三横七个出口”的公路网格局。铁路实现了零的突破,锡多铁路及煤化工铁路运煤专线投入运营,多丰铁路也将于2011年竣工通车。开工建设了大河口水库除险加固工程,供水保障和防汛抗旱能力得到显著提高。电网建设积极推进,建成多伦220KV输变电站1座、110KV输变电站2座、35KV输变电站4座,农村电网覆盖面扩大,电力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十一五”期间是全县城乡面貌变化最大、城镇化发展最快的时期。依托全区、全盟两个文明建设现场会召开为契机,按照城镇总体规划进行了大规模的基础设施建设,五年内投资超过8亿元,实施了南城区拆迁改造、西城区扩容提质,高标准建设了新城区和新型化工区,完成了湿地公园、龙泽湖公园、森林公园等绿地工程;形成了“三横十三纵加两环”的城镇主干道路框架;开工建设了额尔腾桥和污水处理厂、垃圾处理厂等工程,配套了城镇集中供热、给排水和供电等公共服务设施,开通了城市公交,提高了城市档次和品位。2010年城镇建城区面积扩展到13平方公里,比“十五”期末新增6平方公里,城镇人口达到5.5万人,城镇化率达到52%。

  生态保护和建设不断加强。扎实有效实施了京津风沙源治理、退耕还林、禁牧舍饲和移民搬迁等生态建设工程,坚定不移地实行禁牧政策,生态建设成效显著。全县210万亩严重沙化面积的70%得到了有效治理,有林地面积由2000年的54万亩增加到181.6万亩,森林覆盖率由2000年的6.8%提高到28.73%,项目区林草植被综合盖度由2000年的不足30%提高到80%以上,转移沙区移民8822人,生态恶化的趋势得到整体遏制,局部生态环境明显好转。同时,节能减排工作取得积极成效,预计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达到1.8640吨标煤,比“十五”末下降21.91%,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规划目标如期完成。

  民生状况不断改善。初步建立起就业、社会保障、低收入群体住房保障、公共服务四大民生体系。城乡居民收入明显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5517元,年均增长19.2%,是“十五”末的2.4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640元,年均增长21.8%,是“十五”末的2.8倍。就业规模持续扩大,全县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1.6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由2005年的5.1%下降到2010年的3.9%,创业活力明显增强。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养老、医疗、失业、生育、工伤等各类保险保障制度工作全面展开,城镇职工参加养老保险6800多人,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有序推进,参保人员2500多人;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1万多人,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参保4600多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覆盖全县,农民参合率达到97.5%。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保障性住房建设力度加大,廉租住房补贴制度全面推行。

  社会事业不断进步。教育事业全面推进,学前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均衡发展,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初中升学率超过86%,高中升学率突破65%,高考、中考连创佳绩;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逐步健全,中医院、计生服务站、中心卫生院等卫生服务机构投入使用,县标准化综合医院开工建设,医疗救治和卫生监督体系逐步健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应急能力不断提高;文化体育事业繁荣发展,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强,文体活动赛事不断,文化大县建设成绩斐然,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体制机制改革不断创新。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的进展,行政审批制度、行政事业单位、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新型农村牧区合作医疗制度全面展开;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步进行,试点改革有力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取得新进展,在义务教育学校、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步实施绩效工资制度。党的建设全面加强,广大党员干部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干部队伍的执政能力和水平显著提高,各级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全县对外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加大,“走出去”步伐加快,主动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意识增强,对外经济技术合作空间和领域进一步拓宽。全县采取领导挂帅招商、以商招商、委托招商和全民招商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招商活动,对口合作加强,与京津冀的合作进一步深入,与珠三角、长三角地区的合作全面启动。积极参加了上海、天津、成都、杭州等大中城市商贸洽谈会议,与上海虹桥经济开发区、怀柔雁栖经济开发区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几年来,招商引资引入盟外资金占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80%以上,招商引资成效显著。

  在肯定成就的同时,我们也清醒的看到,我县工业起步较晚、经济总量小、自我发展能力不强仍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主要矛盾。主要表现在:一是受大唐煤化工一期项目尚未投产、达产影响,项目拉动作用还没有充分显现,全县经济总量还比较小,地区生产总值连续三年保持全盟第六位,2010年虽达到全盟第5位,但所占比重不足全盟的8%,在全盟处于中等水平;二是产业基础薄弱,结构不尽合理。工业企业以资源开发类为主,产业链条短、结构单一的问题比较明显,全县经济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迈进阶段,属工业经济扩张期,对第三产业拉动作用还不充分,第三产业增速相对第二产业来说较缓慢,由此带来产业结构比重不平衡;三是生态和农牧业基础设施仍较脆弱和薄弱,生态防线建设和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有待加强和提高;四是交通、电力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远不适应经济发展需要,区位优势不能很好的显现,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有待进一步增强;五是与经济发展速度相比,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相对较慢,社会事业基本公共服务功能仍不完善,民生领域工作依然薄弱。

  二、面临的形势

  展望“十二五”时期,多伦的发展充满希望,全县经济发展经历了调整、转型,面临扩张提质期,既迎来了机遇,更需要面对挑战。

  (一)外部环境

  “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化改革开放、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攻坚阶段。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进程加速,消费升级加快发展,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改变。在世界经济格局深刻变化的新形势下,扩大内需是我国经济发展的长期战略方针和基本立足点,将为全县经济发展提供旺盛的外部需求。同时,我国正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的重大转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成为调整经济结构、增强经济发展科技创新的内驱动力,国家将加大对新能源、新材料和信息技术等新型战略性行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等领域的支持,会进一步促进发达地区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这为我县发挥比较优势,承接先进地区产业转移,培育新型战略性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拓宽产业发展空间提供了更多机会。

  (二)政策优势

  从全国来看,金融危机后,我国更加关注内生性经济增长动力,把扩大内需作为长期发展战略,而西部地区战略资源丰富、市场潜力巨大,为全国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空间,国家决定继续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增大对西部地区政策扶持力度,推进区域间资源整合,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同时,国家也加大了振兴东北和中部崛起扶持力度,进一步整合战略性产业和资源性产业,推进东部产业向中西部有序转移。

  从全区来看。国家继续深入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和深入推进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为全区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同时,国家为进一步完善区域发展战略,即将出台《促进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指导意见》,将为我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锡盟地区被列入西部大开发和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双重区域,享受着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双重政策,东北振兴战略与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实施及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的出台,有利于我县在政策、资金、产业布局等方面获得国家更多的支持,使我县区位、资源要素、产业基础等综合优势更加凸显,有助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和要素转移、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分工合作,借助外力,推动跨越式发展。

  从全盟来看。国家已将锡盟规划为东北地区重要的资源接续地和能源后备区,列入了《东北地区振兴规划》中建设的大型煤电基地;国家发改委将锡盟列入全国规划的六大煤电基地和七大现代煤化工产业区蒙东基地;国家能源局已正式启动“锡林郭勒盟煤电一体化项目”建设,确立锡盟为国家大型煤电基地。自治区把锡盟确定为重点发展的三大能源基地之一和重点规划的千万千瓦风电基地之一,被列入了内蒙古东部经济区域,为加快蒙东地区发展,规划实施锡、赤、通一体化经济圈,定位为东北地区产业对接、互补、配套基地。我县是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的重要新型工业化化工基地、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被列入全盟“两个能源化工产业带、10个重点产业基地”和重点打造两市五镇之一,是锡盟新能源发展规划的重要太阳能发电应用试验和风光互补项目基地。这为我县进一步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支持,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三)发展条件

  通过近年来不懈努力,多伦已具有新型产业基础、较好的生态环境和很强的承载能力,发展潜力的优势和厚积薄发的态势已经形成,全县的比较优势和区位优势将会得以最大范围发挥。

  1、区位优势。多伦县东依东北老工业基地,西承西部大开发区域,南连中部崛起京津一级经济圈腹地,是京津冀经济圈和环渤海经济圈辐射区和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政策双重受益区,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和面向京津的旅游业提供了先决条件。2、水资源保障。我县是锡盟水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能够保障工业用水需求,为吸引大工业项目落地奠定了资源基础。3、旅游资源条件。我县独特的人文优势和自然生态风光为发展高附加值的旅游业、文化创意产业提供了必要基础条件。4、基础设施建设。锡盟运煤主要下海通道-锡丰铁路、锡盟进京公路通道、新型工业化化工区、锡盟-南京1000千伏超高压输变电工程等重点基础设施项目建设,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促进经济发展提供了保障能力,也为我们进一步争取大唐煤化工二期、三期、多伦电厂等重大项目带来了难得的机遇。5、产业优势。以大唐煤化工一期为代表的一批新型工业项目即将投产,具备推动我县快速发展的新型产业基础,为进一步延伸下游产品开发,拉动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也具备了建设全区乃至全国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和打造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的基础条件。

  我县有着较大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充满了压力:一是受国家产业政策、节能减排和国内部分行业产业过剩的总量控制和约束性指标控制的影响,煤电、重化工等重大项目审批门槛较高,我县发展优势特色产业遇到了较大挑战;二是区域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周边各旗县产业结构趋同,在引进一些优势项目和投资时出现相互竞争的局面,各旗县在发展上争名取位意识前所未有;三是我们自身发展还存在着诸多问题,全县经济总量小,产业基础薄弱、结构单一、层次不高、链条短等结构性矛盾突出,服务业、建筑业发展水平和规模还比较低,生态建设和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增强,社会事业基本公共服务和民生领域工作仍需加强;四是传统增长模式的条件和动力发生了重要变化,社会建设面临诸多新的课题,改革开放面临新的考验,需要我们高度关注和积极应对。

  总的来说,“十二五”时期是多伦县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也是矛盾凸显期,面对新机遇、新挑战,全县必须增强危机感和忧患意识,牢固树立发展是第一要务的思想,夯实发展基础,创造发展条件,挖掘发展潜力,突破发展瓶颈,着力推动发展方式的战略性转变,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新跨越。

  第二章  “十二五”总体思路及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按照“生态立县、工业强县、养牛富县、旅游活县”的总体思路,围绕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全力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京北旅游胜地和商贸物流集散地,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和农牧业产业化进程,着力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努力开创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新局面,通过产业聚集、环境优化、实力带动,把我县打造成锡盟南部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区域中心城市,成为全区生态良好、产业特色鲜明、富有生机活力、跨入全区发展前列的旗县和锡盟乃至自治区中部面向京津冀开放的“桥头堡”。

  二、战略定位

  围绕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打造“一城、四地”,即打造山水园林城市、新型能源化工基地、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京北旅游胜地和锡盟南部商贸物流集散地。

  战略定位一。依托产业,集中资源,打造区域中心城市。

  以煤化工产业为主导,按照产业集群发展的要求,把握煤制烯烃、电厂、煤制气、特高压等项目建设的有利契机,完善探索煤、电、气、化、路一体化循环经济模式,延长产业链条,强化产业支撑,实现产业多元,不断扩大县域经济总量。通过产业聚焦、资源整合,扩大人口规模,完善社会功能,增强城镇、园区、交通基础设施承载能力,使多伦成为锡盟南部区域经济发展、社会服务和商贸物流中心,打造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

  战略定位二。合理规划,巩固成果,建设山水园林城市。

  以构建京津地区天然绿色屏障和北疆生态安全屏障为目标,按照生态功能划分,建设北部防风固沙生态功能区、中部水源涵养综合生态功能区、南部水土保持生态功能区。依托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沙源治理工程、退耕还林及滦河源湿地保护等生态建设项目,实施“生态大县”带动战略,巩固生态建设成果,加强绿色生态城镇建设,依托三水、五山、七湖等环城水系及城镇绿地系统,努力营造人与自然相互和谐的城市生态体系,打造环境优美、适宜人居、具有草原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

  战略定位三。产业主导,多元发展,建设新型能源化工基地。

  依托丰富的水、风、光等资源优势,以建设“化工大县”为目标,围绕大唐国际煤化工一期、二期工程等支柱产业,按照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要求,优化资源配置,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化工园区建设,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综合开发以聚丙烯、甲醇为主要原料的下游化工产品;围绕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积极筹建多伦电厂,大力开发风、光等绿色新能源,努力把多伦建设成为全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

  战略定位四。龙头带动,壮大产业,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依托天然草牧场和水资源优势,培育壮大“肉、乳、菜、薯、林”五大主导产业,以建设“养牛大县”为目标,通过超大、伊利等龙头企业带动,扩大奶牛产业规模,形成万头良种奶牛繁育基地和有机乳业生产基地;通过内蒙古大元、“绿满家”等企业带动,推动肉牛产业化,形成10万头优质肉牛繁育加工基地;通过大地绿色食品加工、永白淀粉等企业和绿色无公害有机蔬菜基地建设,发展现代农业和特色农业,加快推进马铃薯、蔬菜和其他林副产品产业化,创建天然绿色品牌,打造全盟重要的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战略定位五。打造品牌,挖掘内涵,建设京北旅游胜地。

  依托丰富的旅游资源和优越的区位优势,以“生态多伦、草原水乡”为品牌,继续完善景区景点基础设施建设,尽快提升旅游景区水准和接待能力,建成国内知名的旅游景区;以建设“文化大县”为目标,结合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特色旅游名镇建设,依托浓郁深远的文化底蕴,挖掘“康熙会盟、旅蒙晋商”历史文化内涵,加大文物古迹的修缮保护力度,推介多伦重要历史地位,使生态建设与历史文化相互融合,把多伦建设成为名副其实的京北旅游胜地。

  战略定位六。突破瓶颈,完善设施,建设商贸物流集散地。

  依托毗邻京津冀唐的区位优势,全面加强铁路、公路、民航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强化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建设和完善连接北京、承德、张家口、赤峰等地区出口公路和铁路,加快解决交通瓶颈问题,使我县快速融入京津冀、环渤海经济圈,着力把多伦建成锡盟地区通向京津冀唐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全盟对外开放的南大门。同时围绕联邦、大运万通、安快等物流园区建设,把多伦建成以煤化工产品、农副产品、服装等商品为主的锡盟南部地区连接华北、东北的物流节点城市和商贸物流集散地。

  三、基本原则

  ——坚持富民强县,更加注重保障和改善民生。改善民生既是发展的目的,也是发展的动力。要通过加快经济发展,促进民生改善。要通过强化富民措施,着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让群众更加真切地感受到发展带来的变化,更多地享受到发展带来的成果,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的有机统一。

  ——坚持统筹兼顾,更加注重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协同解决好经济转型、社会发展、生态优化三位一体的任务,加大工业反哺农牧业、城镇支持农村的力度,着力消除城乡之间生产要素有效流动的障碍,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有序转移,实现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和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坚持结构优化,更加注重发展方式转变。加快形成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产业体系,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一、二、三次产业协同发展转变,更加注重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更加注重培育发展第三产业,努力实现三次产业结构内部深度优化。

  ——坚持环境保护,更加注重可持续发展。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大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推动清洁生产和绿色消费,构建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更加注重技术人才引进和机制创新。把深化改革和扩大对外开放作为发展的重要途径,把技术人才引进和创新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转型的根本动力,大力营造有利于技术人才引进和创新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带动全县经济社会实现跨越式发展。

  四、主要目标

  ——经济增长。继续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增长,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实现经济转型扩量后的提质性跨越。全县地区生产总值翻两番,年均增速25%左右,增速高于全盟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占全盟比重稳步提高,排名进入全区101个旗县(市、区)的前40位、全盟13个旗县(市、区)的前4位、内蒙古东部52个旗县(市、区)的前10位。经济发展质量和财政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地方财政总收入翻两番以上,年均增长46%左右,实现全盟位次前移。

  ——结构调整。以煤化工优势特色产业为主的现代产业体系初步形成,三次产业比例趋于合理,服务业在地区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和从业人员比重稳步上升,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提高到20%以上,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5%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增速超过工业增速,产业结构更加多元。各具特色和优势区域发展格局基本形成,城镇化率提高到70%左右。

  ——投资消费。促进投资和消费协调发展,改变单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发展模式。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和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1%和38%左右,增速高于全盟平均水平,总量占全盟比重稳步提高。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基本公共服务与民生改善。覆盖城乡居民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基本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全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医疗卫生条件不断改善,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城乡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年均增速分别达到16%左右,实现翻番增长,收入高于全盟平均水平,在全盟位次明显前移;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80%以上;城镇失业率控制在3.9%以内;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覆盖;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5%以上;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农村贫困人口下降到3.5%以内。

  ——生态与环境保护。生态环境全面好转,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森林覆盖率、草原植被盖度逐年提高,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35%左右,项目区草原植被盖度达到90%左右;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8%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城市垃圾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二氧化硫排放量、二氧化碳排放量等主要环境约束性指标控制在全盟要求的范围内。

  ——基础设施建设。全县综合枢纽交通体系基本形成,一级以上公路总里程达到150公里以上;铁路运营里程达到300公里以上;建成1000千伏特高压及配套500千伏输变工程的电力外送通道;筹建燕子窝水库,水资源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建设完善新型工业化化工区,成为全县产业核心;加快城镇基础设施建设,达到自治区级山水园林县城标准;农牧业生产和农村基础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

  ——对外开放。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水平,全县招商引资引入盟外资金五年累计不低于40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招商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到80%以上。

  ——民主法治与精神文明。法治建设全面推进,保持社会稳定大局,创建平安多伦。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社会更加和谐稳定。

  “十二五”规划主要预期指标

指标名称

2010年预计

“十一五”年均增长%

2015年规划

“十二五”年均增长%

指标属性

总人口(万人)

10.1

15-20

预期性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

46.26

21.4

200

25

预期性

        其中:工业增加值(亿元)

29.2

78

137

27

预期性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45545

35

133333

24

预期性

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

总值的比重(%)

17.4

20

预期性

地方财政总收入(亿元)

3.76

46.9

25

46

预期性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亿元)

五年累计完成263亿元

75

五年累计完成500亿元

14.7

预期性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亿元)

7.8

20

40

38

预期性

城镇化率(%)

52

70

预期性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15517

19.2

33000

16.3

预期性

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元)

5640

21.8

12000

16.3

预期性

高中阶段毛入学率(%)

75.3

80

预期性

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

90

预期性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

97.5

100

预期性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

80

预期性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

85

预期性

城镇失业率(%)

3.9

3.9

预期性

一级公路总里程(公里)

0

150

预期性

铁路通车总里程(公里)

65

300

预期性

项目区草原植被覆盖率(%)

80

95

预期性

森林覆盖率(%)

28.73

35

预期性

单位GDP能耗

1.8446

2005年下降22.72%

达到全盟规定标准

约束性

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吨)

1154.35

2005年上升60.2%

达到全盟规定标准

约束性

二氧化硫排放量(吨)

2851.45(不包括煤化工排放)

2005年下降14%

达到全盟规定标准

约束性

二氧化碳排放量

达到全盟规定标准

约束性

  第三章  功能区划与产业布局

  按照重点开发、限制开发、禁止开发等主体功能区的要求,以打造区域经济中心城市为目标,进一步优化区域开发格局,依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未来发展潜力,对全县两乡两镇进行功能定位,根据“中部产业核心区、北部自然保护区、西南部农牧业区、东南部生态旅游区”四大板块的土地利用总体布局,合理划分城镇区、工业区、农牧区、自然生态保护区、旅游区等功能区,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引导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牧业向生产条件较好的地区集中,逐渐形成工业和服务业以县城为发展核心、农牧业以“南乳北肉、南菜北薯”为主的产业布局

  一、诺尔镇

  功能定位  重点工业产业开发核心区、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示范区。主要规划建设都市型新型能源化工基地、化工产品延伸加工制造基地、县域物流交通枢纽中心、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同时规划为人文景观旅游胜地。

  发展方向  以加快能源、化工、化工产品延伸加工发展为重点,注重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支撑条件的配套服务业,提升多伦尔中心镇功能和水平。工业主导产业以煤化工、氟硅化工、煤炭、火电、新能源(风电、光伏)、金属冶炼、装备制造、电子技术和绿色畜产品加工为主,积极发展废弃物综合利用为重点的建材、加工制造业以及相配套的生产性服务业,引进新技术、新设备发展循环产业。同时,注重发展奶制品生产和奶牛繁育基地,并在诺尔镇周边村发展特色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建设庭院经济,尝试发展绿色无害化旅游休闲观光农业;结合历史文化名镇建设,挖掘历史文化渊源,大力发展以人文景观为主的旅游业。

  产业转移承接方向。多伦新型工业化化工区为主要载体,在强化现有开发园区功能的基础上,发挥毗邻环渤海的区位优势,打造面向环渤海地区的产业集聚区。积极推动“招商引资”向“招商选资”转变,着力引进关联度大、带动能力强、节能环保的龙头项目,通过以大带小、以优汰劣,实现承接产业转移和产业升级同步推进。 重点是围绕大唐煤化工项目,发挥循环经济的优势,大力承接发展煤、路、电、化、管产业链、煤化工下游产业链、氟化工产业链、煤化工与氟化工相联系的产业链和“三废”综合利用产业链等5条循环经济产业链条,建成全区新型煤化工产业基地和产业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及自治区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园区。

  二、大北沟镇

  功能定位  重点开发的农业产业区域。主要规划高效蔬菜生产基地、农区畜牧业养殖基地,金属和萤石采选基地。

  发展方向  发挥南部乡镇毗邻河北与京津距离较近的优势,对交通便利、生态条件较好、人口相对集中的大北沟镇,重点打造农区畜牧业及高效农业兼顾开发矿产资源。依托大元牛业,大力发展肉牛养殖,依托十五号村蔬菜种植效应,大力发展有机蔬菜和高效蔬菜种植,打造肉牛养殖基地和有机蔬菜种植基地。以采选为主进行铁、铅锌和萤石等矿产资源开发,大力开发风电能源产业。同时,围绕农畜产品生产、农业种植进行配套服务,大力发展冷链物流、商贸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

  三、蔡木山乡

  功能定位  重要水源涵养地和自然保护核心区,点开发生态旅游和林沙产业。主要规划畜牧业产业化基地、马铃薯和胡萝卜生产基地、特色养殖和种植基地,生态旅游产业。

  发展方向  按照生态功能划分防风固沙和水源涵养要求,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林沙产业、畜牧业产业和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发、重点控制区域内限制开发工业产业。重点依托姑娘湖、大渡口等自然景区,发挥旅游资源优势,开发生态旅游。依托绿满家肉牛繁育项目,发展肉牛养殖;依托国安小区项目,发展奶牛养殖;依托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发展林沙产业;依托设施农业建设,做大做强胡萝卜、马铃薯和储草产业,引导和培育蘑菇、药材种植和大燕、鹿等特色养殖特色产业;大力开发光伏和风电能源产业。围绕生态旅游、畜牧业产业、农业种植进行配套服务,大力发展农业冷链物流、商贸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

  四、大河口乡

  功能定位  重点沙化治理区和生态建设示范区、国家级森林公园、承接产业转移的据点式产业开发区。主要规划煤化工下游优势产业基地、特色畜牧业产业化基地、肉食品加工基地、生态旅游和林沙产业基地。

  发展方向  按照生态功能划分为水源涵养综合生态功能区要求,加强生态保护和建设,大力发展林沙产业、畜牧业产业和生态旅游,自然保护区禁止开发、重点控制区域内限制开发工业产业。重点依托多伦湖和榆木川等旅游资源,大力开发生态旅游,将多伦湖建设为高档次的度假村、会议中心和水上游乐园,榆木川建设为特色别墅区和休闲庄园。依托大元牛业,推进畜牧业产业化,建设肉牛及熟食品加工基地;依托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发展林沙产业;积极引导、培育药材种植和大燕、鹿等特色养殖;大力开发风电能源产业,限制区域内据点式开发煤化工下游优势产业和以能源化工废弃物为主的建材生产、矿产资源深加工。围绕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生态旅游、畜牧业产业化、农业种植进行配套服务,大力发展农业冷链物流、商贸流通等生产性服务业。

  第四章  产业发展重点

  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夯实产业发展基础,优化产业结构,努力实现从依托资源型产业向资源型和非资源型产业共同发展转变,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增强自我发展能力,建立多元发展、多极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一、二、三产协同发展,增强产业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

  一、大力发展现代农牧业

  巩固和加强农牧业基础地位,培育壮大肉、乳、菜、薯、林五大主导产业,加快转变生产经营方式,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以优势特色农业和现代畜牧业为发展方向,通过加强农业设施建设和提高农业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将传统农业改造提升为现代农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进程,把多伦建成锡盟地区重要的现代农业示范区,打造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一)优化产业结构,做大特色产业

  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继续扩大优质、高产、高效作物种植面积,积极推广先进适用技术和优良新品种,实行集约化经营。突出抓好马铃薯、蔬菜、特色水果、中草药等具有较强区域优势和竞争力的特色种植业发展,打造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生产基地。全面推进马铃薯种薯基地建设。到2015年,全县耕地增加到79万亩以上,马铃薯和蔬菜瓜果种植面积分别达到20万亩和10万亩,在确保在粮食产量稳步提高的前提下,马铃薯和蔬菜瓜果年产量分别增长到40万吨和36万吨。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继续调整优化畜种、畜群结构,抓好黄牛改良、肉牛育肥和奶牛牧场建设。按照生态容量大力推行以草定畜,加强畜牧业的集约化养殖,以优质肉牛和奶牛为主,建立优质高效的标准化养殖体系,使养牛业成为全县农业优势主导产业。到2015年,牧业年度牛存栏20万头,肉牛达到17万头(其中集中育肥10万头),奶牛稳定在3万头,牛奶产量达到10万吨、牛肉产量2.5万吨大力发展林沙产业。由单纯的生态速生林向经济效益林转变,把生态建设与林沙产业发展相结合,依托百万亩樟子松基地项目和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着重培育樟子松种苗、特色林果、野生动物驯养、林下中药材种植等产业,到2015年,年出售樟子松大苗300万株、樟子松容器苗0.75万株,特色林果、药材种植和野生动物驯养产业形成一定规模。加大水产养殖力度。做好水资源丰富的文章,在多伦湖鱼产品通过有机农产品认证基础上,建设有机水产品生产基地,扩大鱼类种群数量,做大做强多伦湖鱼品牌。以全县各中小水库为依托,扩大自然繁育和人工养殖规模,支持螃蟹、黄金鲤等特色水产养殖,在撅尾巴河水库及上游尝试细鳞鱼保护和养殖。

(二)提高经营水平,推进产业化进程。

  依托企业带动战略,突出抓好龙头企业的引进和培育工作,巩固壮大现有伊利、超大、大元等龙头企业,积极引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在项目资金投向、税收等方面向龙头企业倾斜,着力扶持一批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动五大农业主导产业规模化发展。要以农工商一体化的思路来经营农业生产,加强农畜产品加工、贮藏、保鲜和运销各环节协调发展,注重提高农副产品本地加工率,注重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注重增加本地农产品销售直供超市的比例。进一步培育壮大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经营化组织程度,争创国家和自治区级示范社,培育经纪人队伍,帮助农民协调企业及市场的关系,为农民提供服务。同时,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协调职能,在龙头企业和农民之间建立起长期有效的利益联接机制,大力发展订单农业,真正实现企业与农户双赢。“十二五”期间,要创立5-10个属于本地的农产品知名商标,农作物订单种植不低于20万亩。农畜产品绿色品牌认证工作要取得新成绩。

(三)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提高综合生产能力

  积极争取国家和自治区政策性投入,依托惠农项目大力发展设施农业、高效农业和避灾型农业,提升农牧业建设水平。积极争取全区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项目,围绕全区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加快中低产田改造和基本口粮田建设,扩大滴灌、喷灌面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规划期内有效灌溉面积达到20万亩,节水灌溉面积达到17万亩;积极实施全区百万肉牛、百万奶牛高产创建工程,争取建设1000头以上肉牛标准化养殖场50处、500头以上标准化奶牛养殖场30处,努力打造优质肉牛基地和优质奶源基地,建成具有国内竞争力的优势肉牛产区;积极启动绿色有机蔬菜建设项目和“菜篮子“工程,加快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全县马铃薯优质脱毒种署面积达到14万亩,脱毒普及率达到70%,商品化率达到90%。建成无公害蔬菜基地8万亩、绿色有机蔬菜基地2万亩;大力推进温室、大棚、青贮窖、标准化暖棚等基础建设,提高现代农牧业发展的支撑能力,新建塑料大棚2400座、日光温室1400座、保鲜库70座;继续实施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灌溉人工草地和改良草地6.5万亩;积极争取扶贫开发项目,完成30个重点项目村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广沼气综合利用、农用高效炉灶、秸秆综合利用等节约型技术,推进节约型农牧业发展;提高农机装备水平和农牧业机械化水平,农牧业生产机械化作业覆盖率达到98%以上。

(四)加强农牧业服务体系建设,提高服务水平。

  加强农牧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建立农技推广公共服务机构,推进科技入户工程,继续加强新品种、新技术试验示范推广,突出解决马铃薯种薯和品种改良问题。组织无害农畜产品生产、动植物病虫害防治等方面技术推广,实现测土配方施肥全覆盖。实施种养业良种工程,建设良种繁育、良种推广和良种检测三大体系;加强农牧业安全服务体系建设,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站、林业植物检疫检测站,完善动物防疫体系建设,推进农畜产品牌战略,加强有机、绿色、无害化认证工作;加强农村市场体系和信息服务体系建设,继续推进农村万村千乡工程、双百市场工程和金农工程,加快流通网络工程和信息服务系统建设,四个乡镇实现“四个一”目标,即一个乡镇建一个信息站及一个本乡信息库、一个行政村建一个信息点及一个特色品牌栏目;加强农牧业防灾减灾体系建设,建设气象保障工程,实施植保农作物重大病虫害预报,扩大农牧业政策性保险范围。

  二、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按照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要求,优化工业产业发展布局,做大做强支柱产业,培育壮大优势产业,积极发展新型产业。加快推动“煤制烯烃、煤制气、特高压、火电厂和风电”五大能源化工项目,围绕新型工业化园区基地建设,积极延伸产业链条,发展循环经济,努力推进产业多元、产业升级、产业延伸,稳固构建以能源、化工、矿产品开发及深加工、农畜产品深加工和建材生产五大支柱产业为主的工业化格局,逐步把多伦打造成全区重要的能源化工基地、新型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和绿色能源基地

(一)能源

  依托全盟煤电一体化基地建设和锡盟至南京特高压输变电工程,积极打造全县百万千瓦火电基地、百万千瓦风电基地、百万千瓦光伏基地和百万吨煤炭生产基地等“四个百万”能源基地。到2015年,电力装机容量达到400万千瓦以上,年发电量达到180亿度以上,年产原煤180万吨以上。

  鼓励发展路口电厂。依托全县丰富的水资源优势,积极推进多伦电厂项目前期进度,“十二五”期间,争取多伦电厂建成投产,到2015年煤炭发电装机容量达到300万千瓦,年发电量达到150亿度;大力发展绿色新能源。结合绿色能源县建设,大力开发风电、太阳能光伏发电,支持和鼓励风光互补项目,打造绿色能源基地。风力发电主要规划建设多伦战壕梁和西山湾风水互补风电20万千瓦、大西山风电四期10万千瓦,其它开展前期风电项目60万千瓦。到2015年风电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年发电量30亿度以上。光伏发电争取列为自治区支持的兆瓦级太阳能发电示范项目区,到2015年,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万千瓦以上,形成年发电近1亿度的产能;2030年装机容量达到100万千瓦,逐步打造成全盟太阳能发电应用试验风光互补项目基地。同时,积极实施大型沼气项目建设,尝试生物质能、秸秆发电。积极开发煤炭资源。对现有协鑫煤炭项目进行扩能提质改造升级,大力发展褐煤改质技术,争取到2015年煤炭年产量达到180万吨,当地1/5的煤炭实现就地改质。按照“以热定电”原则,以矸石、煤泥等资源为原料,筹建热电联产项目,鼓励建设背压机组,解决全县集中供热和新型工业化化工区工业用汽的需要。加大煤炭、石油、煤层气等资源勘探开发力度。

(二)化工

  化工工业是全县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重点围绕大唐国际煤化工项目,发挥循环经济优势,大力承接煤化工及下游产业链、氟硅化工产业链、煤化工与氟硅化工相联系的产业链,实现化工产业集群发展,打造全区重要的化工产业基地和新型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

  突出发展煤化工工业。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的要求,稳步开展现代煤化工示范工程建设,发展煤电气化多联产,促进煤化工延伸加工,循环发展。突出推进“煤制烯烃、煤制气”两大化工序列,力促大唐国际多伦煤基烯烃示范项目在“十二五”初期全部达产,积极引进PPR管材线材等塑材和塑料产品加工、烃类混合物加工等煤制烯烃下游产品开发及配套加工项目,不断延伸聚丙烯、甲醇产业链,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提高加工制成品比重;大力依托煤基烯烃项目建设形成的新型产业基础,积极开展煤制气、煤制油、二甲醚和褐煤热解等二代煤化工示范项目前期工作,加快推进和启动大唐煤化工二期建设,“十二五”期间,争取新建一个与大唐国际多伦煤基烯烃项目规模水平相当的重大煤化工项目。同时,加强区域合作,与克旗连片打造煤化工基地和煤化工产品延伸加工制造基地。到2015年,大唐多伦煤基烯烃项目一期工程年产聚丙烯46万吨,副产品清洁汽油15万吨、液化气3.64万吨,每年有30万吨聚丙烯实现当地转化。争取大唐煤化工二期项目“十二五”期间达产,启动煤化工三期前期工作。集中发展氟硅化工工业。保护和利用好萤石和硅砂资源,高水平培育氟硅化工产业,重点向氟化工、硅化工下游延伸,促进氟化工、硅化工产业集群发展,逐步完善煤—电—硅铁—工业硅—有机硅、萤石-氢氟酸-氟化工系列产品一体化循环经济产业链,积极引进大企业财团参与建设氟硅化工园区,加快氟化工项目建设,引入工业硅项目和与氟化工生产相关联的硫酸项目。到2015年,生产氟化工产品2.8万吨、工业硅1万吨、硫酸20万吨。鼓励发展其它化工业。加大非金属矿产资源开发力度,主要依托石灰岩矿和煤焦碳资源完善石灰石—电石(乙炔)—深加工产业链,扩大乙炔生产规模,建设适当规模的聚氯乙烯生产项目。

(三)冶金及矿产资源开发

  合理开发和利用矿产资源,按照分散采矿、定点选矿、集中冶炼、规模发展的原则,根据资源分布、储量情况及未来开发密度,推进矿产资源探矿权、采矿权有偿出让,加快实现矿产资源探、采、选、冶、加工一体化,促进冶金及矿产资源开发产业集群化发展。到2015年,年产铁精粉50万吨、萤石精粉20万吨、铅锌精粉1.5万吨、特种钛及钛合金1.5万吨、再生金属2万吨。

  积极发展金属采选业。以打造小河铁矿工业区为重点,对冶金、银磊、兴阳多顺等铁矿进行改造提质,引进先进开采技术,调整矿业生产结构。采用探采开发结合方式,整合恒基、良宇、盟元等铁矿点,建成较大规模的铁精粉生产基地。积极推进伴生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合理开发兴阳多顺铁矿伴生铅锌矿。加大金属异常矿化点勘探开发力度,重点推进义盛店金、银矿化点的勘探进度。大力发展冶金加工业。有选择性的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延长产业链条,加快发展非依托本地资源的来料加工业,重点推进特种钛和钛合金生产加工项目,争取近期内形成产能。积极引进还原铁生产项目,支持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示范推广。同时加快发展废旧金属回收、再生和利用。稳定发展非金属采选加工业。依托氟化工项目,稳步发展萤石采选及加工业,稳固构建萤石精粉生产基地。加大石灰石、珍珠岩、玛瑙石等其它非金属资源开发力度,做大做强地方品牌加工业。加大资源勘探力度。对资源异常区加大地质勘探力度,寻求石油、煤层气、煤炭、油页岩、铁矿、有色金属、温泉、地热等新的资源点,加强后备资源储备,寻找全县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农畜产品加工业

  发展壮大乳制品加工业。把乳粉加工放在全县农畜产品加工主导产业位置上,继续做大做强多伦伊利乳业,积极拓展奶源,稳步扩大多伦伊利奶粉生产规模,提升发展水平,力促伊利乳粉二期工程开工建设并达产,到2015年,年生产奶粉能力达到3万吨。培育壮大肉类加工业。依托内蒙古大元牛业肉牛产业化项目,以牛肉为主,积极发展肉类加工业,增强精深加工水平,开发安全、方便的肉类食品,打造多伦品牌。到2015年,建成年屠宰肉牛10万头、年加工熟食2万吨的生产加工基地,使肉类加工业成为全县农畜产品加工又一主导产业。做大做强农产品加工业。依托药材种植基地及丰富的农、林副产品,积极引进农、林副产品加工企业,重点建设双赢中药材加工、蔬菜和山野菜加工、胡萝卜汁加工、山杏沙棘饮品加工及粮油加工等项目,并积极谋划筹建集中连片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及物流园区,促进农畜产品加工产业规模发展和集聚发展。同时积极培育和壮大永白淀粉、潭滦古酒等地方品牌企业。

(五)建材加工

  大力发展环保产品,做大做强建材产业。合理开发利用粘土和硅砂资源,总量控制现有粘土烧结砖生产规模,加快发展透水砖、街道美化用砖、砂浆等新型建材;在政策方面鼓励和支持利用煤化工和电厂等工业废弃物及粉煤灰生产建筑材料,延伸煤—电(化工)—粉煤灰—建材产业链,提高产业集中度,积极引入具备规模的水泥企业,培育和发展一批以粉煤灰为主要原料的粉煤灰轻体砖、扣压式环保抗震结构转等新型墙体材料生产项目;支持以废弃玻璃、粉煤灰、炉渣等工业废弃物主要原料的泡济玻璃和保温材料生产企业发展;支持彩钢钢构、珍珠岩、水泥等生产企业扩能改造。

(六)战略性新型产业

  以建设绿色新能源基地和煤化工循环经济示范区为依托,凭借毗邻京津的区位优势,把发展非资源型产业作为全县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的重要突破口,加快培育一批国家鼓励支持的战略性新型产业,战略性新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大力发展装备制造业。围绕全盟煤电、风电能源基地建设和大唐煤化工项目投产等有利时机,大力发展配套加工业,不断提高本地配套能力。积极引进风能设备、太阳能光电设备、化工机械、矿山机械等配套生产加工项目,大力发展风电、光电和机械加工等装备制造业,加快建设博达、蒙联达等模具加工和安伦、索伦、鑫源等电力线材及型材加工企业,开工建设大唐煤化工机械加工项目,争取在装备制造和机械加工产业上取得重大突破。大力发展高技术产业。重点开发风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加快引进风、光研发加工等高技术企业大力发展风电、光电及原材料产业。加快发展新型化工领域高技术,延长聚丙烯下游产品开发链条,重点引进以改性聚丙烯非金属材料加工生产电子零部件、汽车仪器仪表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电子科技、软件研发等高新技术产业,支持软件研发项目和政府电子政务网络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积极引进轻工、纺织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和生物医药、电子信息等技术密集型产业。鼓励发展为满足个性化和多样化市场需求的小型劳动密集型产业,如玛瑙加工、马鞍加工等手工式民族工艺品制作及手套编织厂等,为解决剩余劳动力及就业再就业提供条件。

(七)建筑业

  积极发展和培育一批实力雄厚、市场竞争力较强的本土建筑企业为企业在人才引进、市场准入、融资、政策咨询等方面提供支持和服务,不断扩大企业规模,不断提升建筑企业资质水平和实力。鼓励总承包企业分设具有独立法人地位的专业承包公司,建立和完善劳务分包制度,规范总承包、专业承包企业用工行为,加强对建筑劳务带头人的政策指导,引导具备条件的建筑劳务队伍成立建筑劳务分包企业。强化市场准入,规范建筑市场秩序,规范招投标行为,加强建筑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健全诚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力争在十二五期间,培育3-5个三级以上资质建筑业企业建立10个以上劳务基地和建筑劳务分包企业。

  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以打造锡盟南部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人才流集散地为目标,建设发展与区域中心城市相适应的服务体系,加强规划引导,培育核心商务区、创意产业园、科技创业园、现代物流园、产品交易市场等一批各具特色的服务业“集聚区”和“功能区”,促进服务业向规模化、集约化方向发展。坚持把现代服务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的主攻方向,大力发展以生态旅游和现代物流为重点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围绕生态旅游、交通物流、商贸餐饮三大主导产业,注重发展为新型工业化提供支撑条件的配套服务业和新兴服务业,稳步提高服务业的比重和从业人员的比重,使服务业成为拉动全县经济新的增长点。到2015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达到20%以上,年均增速28%左右,第三产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从业人员比重达到35%以上。

(一)旅游业

  按照“旅游活县”发展思路,把旅游业作为全县国民经济重要支柱产业突出发展,全面推进旅游由观光型向休闲度假型转变,旅游增长方式由游客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增长型转变。确立多伦的区域旅游中心地位,积极打造精品线路,使其成为自治区旅游环线上的重要节点,重点推出自治区四条精品旅游环线之一的北京—丰宁—多伦—锡市—克旗—赤峰—承德—北京旅游线路,打造与周边旗县市区周末游精品线路,形成6—9条我县独有的精品旅游线路,使多伦成为面向京津冀地区开放的京北旅游胜地。到2015年,全县接待海内外游客达到10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6亿元,旅游接待人数及收入年均增长30%左右,旅游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以上。

  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全力打造“草原水乡、生态多伦”品牌,东以多伦湖旅游景区、南以漠南生态园、北以姑娘湖景区为主,着力建设“五大旅游区”①。重点建设75平方公里的多伦湖生态旅游景区,配套建设东大山滑雪场、高尔夫球场等新颖独特的娱乐场所等设施。力争多伦湖景区评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点),汇宗寺、榆木川(滦河源国家森林公园)、察哈尔抗战纪念地景区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点)。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强旅游行业管理,鼓励和支持旅行社发展,筹建成立旅游运输服务公司,规范发展“农家乐”、休闲农庄等旅游产品。建立文化与旅游互动机制,扩大旅游特色产品开发,积极培育旅游文化演艺节目,旅游商品要提高文化创意水平,旅游餐饮要突出文化特色,旅游经营服务要体现人文特质。加强景区景点管理,加快建设配套服务设施,努力提高服务水平。通过努力,把多伦建设成为全国知名的旅游特色鲜明、景点布局合理、设施配套齐全、服务一流的优秀旅游城市,成为京津冀北部地区独具特色的集草原、沙地、湖泊、原始次生林于一身的观光、度假、避暑生态旅游区和草原藏传佛教旅游胜地。

(二)物流业

  依托全县特色产业及毗邻京津冀唐的区位优势,着眼于建设大物流、发展大商贸、搞活大流通,以联邦、大运万通、安快三个物流园区建设为载体,把多伦建成锡盟地区连接华北、东北的物流节点城市,打造锡盟南部地区物流集散中心和全盟化工产品交易中心。到2015年,公路、铁路综合交通客货运输周转量达60亿吨公里,交通运输及仓储邮政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以上。

  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构建服务于能源、化工、绿色畜产品加工等支柱产业的物流体系。主要是利用多丰铁路和多丰公路进京通道以煤运和煤化工产品为主,建设锡市-多伦-丰宁至港口的沿线物流带,进入环渤海经济圈和京津冀经济圈;利用省道308线公路,以农畜产品为主,把多伦作为锡盟地区向河北承德地区开放的重要物流节点,建设锡市(呼市)-多伦-承德(赤峰)的沿线物流带,进入环渤海和蒙东经济圈。加快物流园区发展。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加快建设一批大中型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构建多伦诺尔特色物流基地,培育和壮大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全力支持联邦综合物流园区、大运万通煤炭物流园区、安快商贸配送物流园区建设;加快发展农产品冷链物流,建设集配送中心、低温冷库、配送服务为一体的冷链物流仓储贸易园区。加快物流行业信息化进程,充分利用公共信息资源,构建全县物流公共信息平台,提高物流效率和水平。

(三)商贸流通餐饮住宿业

  加快改造提升传统商贸业,大力发展连锁经营、特许经营、电子商务、专卖店等现代流通组织形式,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建设一批专业化、社会化商品配送中心,重点建设和培育卉源超市、新世纪购物广场、奥翔春天商厦等一批特色的现代商贸市场,积极引进大红门等实力企业,联手建设集加工和销售于一体的有影响力的京北服装批发基地,实现南部旗县就近便捷购物,打造锡盟南部地区服装商贸中心。积极发展旧城区五个特色专业市场②,筹建大型农畜产品交易中心、粮油储备库等流通仓储项目,支持大型超市、农畜流通市场与产品基地直接对接,不断提高现代商贸水平和流通仓储能力。加快发展和提升传统餐饮住宿业,运用现代管理技术和经营方式,迅速提升全县餐饮行业档次和服务水平,积极筹建生态酒店、旅游酒店,提高全县接待能力。2015年,全县商贸服务企业及个体工商户达到6000户以上,酒店住宿日接待能力6000人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40亿元,年均增长38%,商贸流通业增加值占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5%以上。

(四)金融业

  大力发展银行、保险、基金等各类金融机构,壮大地方金融龙头企业,建设金融普惠服务体系,大力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信用担保机构,充实资本、规范运作。进一步完善担保体系,加强融资性担保平台建设,积极推进股份制银行引进、和小额贷款公司试点,扩大金融机构覆盖面,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规范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公司。完善农村金融服务网络,大力发展农村镇银行、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建立健全农村信用担保体系,金融资金要向“三农”倾斜。依托重点项目落户我县的有利时机,增强信贷功能,为大型企业保驾护航。到2015年,全县年存贷款余额达到100亿元以上。

(五)房地产业

  加强房地产建设规划和宏观调控,合理引导住房需求,稳定房地产市场开发秩序,加大房地产市场监管力度,努力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积极开发一级住房市场,加快发展住房二级市场和租赁市场,满足不同收入家庭购房需求。要着力改善商品房供给结构,重点发展普通商品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保障性住房、棚户区改造和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用地不低于住房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70%,新开工住房大型建筑面积90平米以下(含经济适用住房)所占比重达开发建设面积的70%以上。完善房地产市场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物业管理,争取引入有资质大型物业管理公司“十二五”期间,规划开发建设房地产面积250万平米,城镇人均住宅面积达到28平米,社区物业管理覆盖面达到100%。

(六)其它服务业

  加快科教文卫、社会福利事业、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及军队等其它服务业发展;加快信息传输业发展,加大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推动电信网、广电网、互联网的互联互通,提高经济信息化水平。加快发展商务服务业,支持发展管理类、工程类、法律类等中介服务,培育发展商务服务、会展活动服务。加快发展以居民服务为主的社区、家庭、家政服务业。

  第五章  统筹城乡发展  加快推进城镇化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合理规划城乡空间布局,建立健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公共资源均衡配置、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形成城乡良性互动、协调共进的良好局面推动城乡经济社会共同发展

  一、加快推进城镇化

  在全盟重点发展的两市五镇产业布局和构筑全盟次中心城市的基础上,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完善功能、以大带小的原则,加快完善城市发展总体规划修编,构筑以中心城、重点镇、一般级体系城镇布局以培育壮大中心市为重点,进一步提高城镇建设和管理水平完善和提升城镇功能,把多伦突出打造成有较强竞争力的宜居宜业的锡盟南部区域中心城市和山水园林城市。到2015年,城镇建设用地面积达到30平方公里(含乡镇驻地建成区面积),多伦县城建成区面积达到2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5万人(包括流动人口),其中吸纳转移农村人口2万人,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实现撤县设市目标。

(一)优化中心城市布局

  多伦县城是全县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是人口聚集和产业聚焦的核心区,根据未来开发潜力和城镇容量,规划建成15万人以上的区域中心城市,按照南城区、西城区、东城区和工业园区 “一城四区”③的规划布局,拓展城市发展空间,拉开城市发展框架,以加快新城区建设为重点,把东城区用地向北、向南延伸发展,把新仓村、北村、盆窑村等城区周边村庄纳入城镇建设范围,实施城乡一体化工程。城镇建设主要任务是以打造山水园林城市为目标,结合历史文化名镇和全国特色旅游名镇建设,突出古城多伦的历史特色与时代风貌有机结合,以“旧城求古、新城求洋”的建筑风格,高标准建设新城区,大力度改造旧城区。继续围绕“六大绿地系统”“三横十三纵加两环”城镇主干道路构筑城镇整体框架,启动东城区南区和北区建设,继续开发西城区,实现新城区外扩;不断提升南城区的整体建设水平,加快推进主要以旧城会馆文化区、民俗文化区、清真文化区三大片区为主的南城区改造,加快完成西城区和南城区的城中村改造。开发建设火车站周边区域。

(二)完善城市服务功能

  强化城市产业功能、公共服务功能和居住功能,推进城镇交通、通信、供电、供排水等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和网络化发展,提高中心城市的综合承载能力和生产要素聚焦能力。依托新一轮西部大开发“百县中心镇”建设工程,加快实现全部建成区街巷的硬化、亮化、绿化、美化,加快供水、供热、供气、排污等公共服务事业的发展,逐步将多伦县城建成布局合理、功能齐全、设施完善、环境优美,适宜人居的生态园林城市。

  城市道路。以多伦县城为交通枢纽中心,继续以“三横十三纵加两环”为城镇主干道路框架,建设完善由主干、次干和支路构成的城区路网,不断提高城市承载能力。按照东城区向北、向南扩展思路,把东二环路及东城区纵线公路向南北方向延伸与新仓村和新旧308线公路连接,构成东城区新区的框架。适时扩展西城区,配套完善道路建设。同时,以打通断头路为主,建成连接城区和四个出口方向的公路交通枢纽工程,形成城镇外环路,其中向南方向的出口与新建308线公路建成互通立体交通,作为多伦对外的重要交通门户。2015年,城镇硬化道路达到300万平方米,人均铺装道路面积达到20平方米以上。城镇配套工程。建设和完善东城区、西城区给水厂,配套给排水管网,总供水能力达到4万立方米/日,对北村、南村、西村等城中村进行集中供水改造,县城供水普及率达到95%以上。近期对现有热源点进行节能、扩容改造,县城集中供热总装机容量达到740兆瓦,供热能力达到800万平米,供热普及率达到80%以上;远期利用大唐煤化工动力车间余热或建设多伦热电联产,作为城市统一热源实施集中供热。加快建设天然气输配工程,采用大唐煤制气和煤化工项目生产的天然气和液化气作为主要气源,配套建设天然气和煤气管网,燃气管网楼房入户普及率达到85%以上改造城市电网,主要城市主干道采用地下电缆,净化城市空间。加大城市地下空间开发力度,加速城市人防工程体系建设,增强城市整体防护功能。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对污水处理厂进行二期扩能建设,配套中水回用和污泥处理设施,新增生活污水日处理能力1.2万吨,达到2.5万吨,中水日处理能力达到0.5万吨,对生活污水和企业初级处理后的工业污泥水进行集中处理,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5%以上。对生活垃圾处理场进行二期扩能建设,建设城区垃圾转运站、配齐乡镇一级垃圾房,新增生活垃圾日处理能力90 吨,达到180吨,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处理率达到95%以上城市绿化围绕“六大绿地”系统,加强公共绿地建设,建设工业区与生活区绿地防护隔离绿化带,开辟城市建筑区绿地,重点建设东城区景观河坝绿化和城市道路绿化,加强城市湿地保护,努力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城市生态环境系统,将多伦建设成为具有草原特色的山水园林城市。到2015年,城市绿化覆盖率35%以上,建成区绿地率达到30%以上,人均公共绿地35平方米以上,县城干道绿化带面积不少于25%,达到自治区级园林城市标准。

(三)提高城镇管理水平

  坚持建管并重原则,切实加大城镇建设管理力度。一是加强城市治安、市容卫生、交通秩序综合治理,加快建立数字信息化城市管理平台建设,加强市容市貌监管和交通管制工作,加大出租车管理力度,充实扩大环卫队伍,确保市容整洁、管理有序。二是进一步做好城市总体规划修编,科学安排城市空间、土地空间、生态空间、产业空间,做好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合理摆布休闲商务区、高端会议中心、文化娱乐中心、综合体育中心、医疗中心、博物馆等市政中心群体,部门之间相互协同,减少盲目填挖和拆建,避免重复建设。三是配完善市公交、社区管理、中介服务等功能,提高公共服务设施的规模、档次和服务水平,城市街区、旅游景区、工业区公交覆盖率达到80%以上。四是注重精神文明建设,倡导文明、诚信、守法的生活理念,统筹解决群众居住、就业、社会保障等现实问题,努力营造和谐社会,积极创建文明城镇。五是积极吸纳外来人口和农村富余劳动力,放宽外来人口和农村人口落户条件,实施平等就业,使人口向城镇有序流动,促进城镇扩容。

(四)加快新型工业化化工区建设

  以建设新型工业化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和承接产业转移集聚区为目标,围绕新型工业化化工区“三区一带”40.5平方公里空间布局,加大建设力度,把工业园区作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按照大企业建设大项目、大基地形成大产业的要求,在继续完善一期西区2.4平方公里塑料产业孵化园的基础上,完成园区未建区基础设施建设,并根据需要适当扩大化工园区总体面积,把大河口乡政府驻地作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据点式重点开发区域,规划和储备6-8平方公里作为煤化工下游优势特色产业配套工业园区。要优先建设新型工业化化工区塑料产业孵化园以南1.22平方公里二期基础设施,适时启动南区6.8平方公里物流、氟化工项目区基础设施建设,积极改善园区整体服务功能,抓好工业园区水、电、路、暖、管网及绿化、亮化、美化工程,为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吸纳人员就业构筑平台。同时,注重园区集聚作用,积极发展技术密集、资金密集和劳动密集型产业,注重入驻企业、项目与园区主导产业的关联度优化配置资金、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争取在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高起点上,吸引大企业、大集团参与园区建设。规划到2015年,多伦新型工业化化工区申报升级为自治区级重点工业园区,园区建成区总面积达到40.5平方公里,入园企业达到200家以上,园区总产值达到200亿元以上,其中过亿元产值企业50家,吸纳各类就业人员8万人,实现30万吨聚丙烯就地转化,成为拉动多伦经济的重要增长极。

  二、加快建设新农村

(一)统筹集镇和乡村基础设施建设

  实施城乡一体化规划,加快新农村建设。以各乡镇政府所在地为重点,合理调整村镇布局,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集镇功能,逐步带动社区及行政村发展。继续通过以会促建推进小城镇建设,科学确定发展重点和建设时序,鼓励建制镇或有条件地区率先建设,优先支持人口相对集中的大北沟镇,配套建设集中供热、给排水、污水和垃圾处理工程,鼓励开发房地产。着力改善乡镇居住环境,全力实施水电路气房和优美环境“六到农家”工程,逐步由乡镇向农村广泛延伸。要重点解决0.59万农村人口安全饮水问题,推广集中式供水及配套排水工程。继续完善农村电网,实现户户通电,逐步实施城乡居民生活用电同网同价。加快乡村道路建设,推进村庄道路硬化、村庄绿化。公共交通逐步向农村延伸,逐步实行城乡一体化公交。推广农村适用清洁能源,建设户用沼气1.3万户。加强农村危房改造,改建危房3500户。

(二)统筹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推进教育公共服务均等化,建立城乡一体的教育体系,启动农村幼儿园建设。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增强基层卫生院的服务能力。完善城乡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实现以旗县为单位的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影剧院全覆盖,建设村级文化站,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农村信息化工程。加强农村老年人福利中心及农村体育设施建设,为农村居民提供均等的社会服务。

(三)有序引导和转移农民进城

  有序推进农牧民向城镇转移,积极帮助转移农民解决生存发展的基本问题,逐步实现在劳动报酬、子女入学、公共卫生、住房租购、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同等待遇。改革户籍制度,放宽城镇户口限制,促进符合条件的农民工以及失地农民转化为城镇居民。积极探索迁入城镇落户定居的农村人口的土地和宅基地使用权与城市土地置换机制,允许农民在进城后的一段时间内继续保留土地和宅基地的使用权和收益权,继续保留各项补贴。统筹城乡社会保障管理和人力资源开发体制,统筹人力资源市场建设,努力消除就业、人力资源流动和享受社会保障待遇的障碍。统一城乡就业登记制度和劳动力市场,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的各种限制性规定,失地农民与下岗职工享受同等待遇。逐步将进城农民纳入城镇社会保障覆盖范围。公共租赁住房向农民工开放,推动农民进城定居,努力实现进城农民公平享有基本公共服务。到2015年,扩镇安置转移农村人口2万人左右,其中生态和扶贫搬迁移民0.5万人,扩镇安置城中村和周边村人口1.5万人。 

  第六章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

  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基本前提,要突出抓好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加强环境保护与治理,加快推进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发展。

  一、生态保护和建设

  继续按照“生态立县”的发展思路,以打造京津地区绿色生态安全屏障为目的,坚持保护和建设并重的原则,坚定不移地推行全境长期禁牧政策,坚持不懈的开展灭荒工作,在全县生态植被恢复良好的基础上,依托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大力发展经济效益林,围绕“兴林富民”,把草原恢复、防风固沙和经济林、景观林建设结合起来,促进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三效”统一,实现生态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着力把多伦建设成为山川秀美的“生态大县”、“生态文明县”,打造北京后花园。到2015年,全县新增林地面积6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35%以上,项目区林草植被盖度达到90%以上,形成林业发展、农民增收、生态良好的发展态势。

  加快实施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举全县之力开展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着力打造“第二个塞罕坝机械林场”和京北重要人工针叶林基地。按照全县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实施“六区两线一基地”⑦ 130万亩营林造林任务,重点在三条沙带,通过老项目区升级改造、宜林荒沙新造林等措施建设百万亩樟子松基地。同时,加快开发林沙产业,结合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和京津风沙源治理,着重培育林木种苗、特色林果、林副产品采集加工、野生动物驯养繁殖、森林生态旅游等产业。通过项目实施,使全县沙化区得到整体治理、农田全部得到林网庇护、林沙产业体系初具规模、苗木有形市场基本建成。继续实施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借助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契机,积极实施好国家重点生态工程,推进全县草原、沙区、湿地及自然保护区综合治理。巩固和发展退耕还林成果,积极发展后续产业,在荒山、退耕地、沙源地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工程6万亩;加快京津风沙源治理一期工程建设,按国家安排,适时启动二期工程建设,完成30万亩人工造林任务;加强水源涵养地的保护,实施滦河源湿地资源保护、生态治理工程及脆弱湿地生态修复试点工程。建立生态保护与建设长效机制。继续做好争取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工作,争取将全县森林、草原更多纳入国家生态补偿试点范围,加大生态补偿力度。公益林继续推进林权制度改革,扩大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公益林生态效益补偿面积达到187万亩,并加强重点区位森林防火基础设施建设;严格执行草畜平衡政策,积极争取把我县牧区列入自治区草原生态禁牧补偿范围;加快实施草原改良、草种繁育、病虫害防御等草原建设项目,完成草原建设6.5万亩。结合扶贫开发项目,通过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模式转移到城镇二、三产业实现就业0.5万人,达到“减畜、增绿、转人、增收”的目的。

  二、环境保护

  加快“两型社会”建设,把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行动贯穿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环节,全面落实好节能减排各项工作措施,加快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水环境综合治理。重点保护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建立严格的饮用水源地水质管理制度,水源地水质达标率大于90%;加大海河流域滦河水系水源涵养和水污染防治及流域治理力度,地表水滦河断面水质的比例要保持在Ⅲ类。加快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步伐,下大力气控制城镇生活污水及工业园区污水排放,污水集中处置率达到85%以上。加强整治滦河周边小作坊式企业污水排放,实施河水污染治理工程,解决排污口污染问题。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治理,减少化肥、农药、畜禽粪便等污染物向河流排放。加大水污染监控和执法力度。加强空气环境质量监控。强化二氧化硫排放总量控制,从注重重点行业削减向全面减排转变。加强氮氧化物污染防治及工业烟尘、粉尘和城市扬尘的污染控制,加快推动集中供热和生活锅炉污染整治,严格建筑施工及道路运输环境管理,有效控制城市扬尘,加强机动车尾气治理。积极提高森林覆盖率,增加蓄积量,增强固碳能力。到2015年,全县二氧化硫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二氧化碳排放量等约束性指标控制在全盟要求范围内。加强生活垃圾和固体污染物防控。健全收集、运输、处置生活垃圾全过程监管体系,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大力提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水平,城市垃圾处理率达到85%以上;加强粉煤灰综合回收利用,加强重点行业、企业尾矿库及废弃库、污水处理厂污泥综合治理和利用,加强对医疗等危险废物处置能力建设,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50%以上。加强噪声污染控制。对建筑施工、工业生产和社会生活噪声的监管,及时解决噪声扰民问题;限制机动车在敏感路段鸣笛,控制交通噪音。加强环境监管能力建设。建设县环境监测站,加强队伍建设,提升监察、统计、宣教能力,达到国家规定标准。建立有毒有害污染物的日常监测及应急响应机制,防范环境风险,预防环境安全隐患。

  三、资源节约和管理

  节约利用能源材料。优化产业结构,推广节能技术,强化节能管理。把发展循环经济作为节能和提高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的落脚点,实施好重点节能工程,突出抓好工业、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节能,注重发展“三废”循环利用,重点发展共伴生矿产资源、粉煤灰和矿尾矿综合利用、汽车零部件及机电产品再制造、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努力提高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工业废物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利用和固体废弃物资源化利用率。大力发展环保产业,支持和鼓励建筑领域采用节能型建筑结构、材料和产品。推广节能环保型空调、冰箱等家电产品和照明产品。鼓励居民使用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农牧业机械。鼓励使用新材料和再生材料,减少一次性用品生产和使用。逐步建立起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可持续的绿色经济体系。到2015年,单位生产总值能耗控制在全盟要求范围内,煤化工等优势产业达到国内行业要求标准。节约利用土地。严格执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切实落实保护耕地基本国策,确保实现耕地占补平衡。进一步优化城乡用地结构,盘活土地存量,合理确定建设用地规模,严格项目用地管理,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统筹安排生态用地,对国家和自治划定的限制和禁止开发区实行严格保护,控制重要湿地、水源地外围土地开发强度,禁止开发导致生态退化的各种生产活动。加大土地整理和复垦力度,实现工矿废弃地全面复垦,后备耕地资源得到适度开发。到2015年,耕地保有量在79万亩以上,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69万亩。节约利用水资源。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牧业,普及节水灌溉技术,结合全区“四个千万亩”节水灌溉工程,对现有农田灌溉面积进行节水改造。建设中水和再生水回收装置,鼓励高耗水企业节水技改,提高工业用水重复利用效率。全面推进城市供水节水,改造严重漏损供水管网,加快城镇节水型器具推广使用。深化水资源管理体制,严格控制无序开采地下水,强化取水许可审批,从源头上抑制不合理的用水需求。完善水价形成、水权转换和用水补偿机制。到2015年,万元地区生产总值用水量控制在100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40吨,工业用水重复利用率达到68%,生活节水器具实用率达到57%。

  第七章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发展保障能力

  基础设施是经济发展的重要保障。要把交通放在优先地位,加快发展以铁路、公路、电网、水利为主的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功能配套、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切实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

  一、综合交通建设

  全面加强铁路、公路、民航等综合交通体系建设,积极构成立体化交通格局,不断提升交通服务能力。强化与周边地区的交通联系,建设和完善连接北京地区、承德地区、张家口地区、赤峰地区和内蒙古及锡盟腹地等出口公路和铁路,优先打通我县进京快速通道,拉近与环渤海经济圈的距离。不断提升农村公路等级,形成连通内外、覆盖城乡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着力把多伦打造成为锡盟地区通向京津冀唐地区的交通枢纽和全盟对外开放的南出口。

  公路方面。以省道308线、锡盟进京通道及多伦至呼海大通道连接线为公路网主骨架,构建全县“五横五纵八出口”⑧公路网络。加快主干公路建设。积极打通省际断头路,全县“五横五纵八出口”公路全部建成三级以上黑色路面,出口公路全部建成二级以上黑色路面,主要出口公路通往丰宁(至北京)、围场(至赤峰、承德)、蓝旗(至呼和浩特、锡林浩特)公路建成高速或一级公路。主要干线省道308线和上都至十五号锡盟进京快速通道近期建成一级公路,远期建成高速公路。加快推进多伦至克旗、多伦至太旗等旗县之间一级公路建设。加快综合交通枢纽工程建设。加强城市公路环线建设,实现城市道路与铁路、公路站场、机场及主干道路的无缝衔接,打通断头路,重点推进锡盟进京快速通道多伦连接线公路建设,实现多伦3小时进京目标。加快农村公路建设。逐步建成以诺尔镇为中心,修建以乡镇为节点的环线公路,形成环大北沟镇、蔡木山乡、大河口乡一小时公路交通经济圈。同时,以通村油路建设为重点,不断提升乡村公路等级和公路通达深度。到2015年,全县公路通车总里程达到1200公里,公路网密度为32公里/百平方公里。其中:高速和一级公路里程达到150公里以上,二级公路达到150公里以上,60%的行政村实现通油路,主要旅游景点、工业园区矿区、农副产品基地实现二级以上公路贯通,形成“干支结合、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格局。

  铁路方面。紧紧围绕全盟构筑“三横五纵十支线”铁路网布局,加强全县铁路建设,完善铁路网,提高铁路运输能力。加快多丰铁路工程建设,打通锡市-多伦-丰宁-曹妃甸港口(或秦皇岛)铁路运煤下海通道,强化既有线路电气化扩能改造,建设锡多、多丰铁路复线,筹划通往丰宁、锡市、呼市等地客运线路,形成货运、客运双通目标。积极筹建多伦至克旗铁路专线和多伦至围场铁路,与克旗工业园区和围场四合永连接,构成多伦铁路网“十字形”骨架,使集通铁路与京通铁路实现对接,为加强区域合作,连片打造新型煤化工基地奠定基础。到2015年,争取境内铁路总里程达到300公里以上。

  航空方面。加快规划建设多伦旅游机场(或通勤机场),形成立体交通格局,增强空中客货运输和应急保障能力,打造与周边大中城市两小时经济圈,促进旅游吸引力。

  二、电网和油气管道建设

  加快电力通道建设。利用全盟打造煤电一体化能源基地和建设锡盟—南京1000千伏特高压输变电站有利时机,加大“北电南送”力度,按自治区规划的蒙东地区实现统一电网要求,加快改善我县电力外送结构,配套建设500千伏输电工程向特高压输变电站送电,逐步改变单独向蒙西电网送电转向蒙西、华北、华东地区多方送电格局,提高电力外送能力,促进全县能源基地建设。加快实施城乡电网改造。农村电网重点建设黑山咀、化工园区等4个新建和改建110千伏变电站工程和西山湾、南城区等7个35千伏输变电工程及10千伏以下项目;城镇电网重点建设10千伏和0.4千伏电缆工程,实现明线入地,净化城市空间。到2015年,形成以特高压输变电站为支撑、以500千伏输变电站为接入系统的面向华北、华东输送电力的特高压走廊,形成以220千伏电压为骨干网架、以110千伏和35千伏为辅助网架的城乡电网格局。加快油气管道建设。加快大唐国际克旗煤制气项目输送管道建设,筹建多伦预留输气口配套输气站及管网。加快天然气和液化气入户管网建设。

  三、水利建设

  加快水资源开发体系建设。巩固和加强水利基础设施,促进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提高水资源蓄积量。开工建设燕子窝水库,加快实施西山湾水库除险加固和其他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提高防洪抗旱、拦水蓄水及供水保障能力。加快农田草牧场水利基本建设。积极发展农区节水灌溉工程,重点实施好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抗旱应急备用水源井工程和蔡木山乡高效节水示范项目工程;加快防洪减灾和水土保持工程建设。完善流域和区域综合防洪减灾体系、水环境保护和河湖生态健康保障体系,加快实施中小河流治理工程、脆弱湿地生态修复工程、滦河上游水土保持工程,重点完成小河子河等河流治理,提高防洪标准。加快实施饮水安全工程。配套完善城乡供水,鼓励多伦淖尔镇城中村推进城乡供水一体化。到2015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7.5万亩,新增节水灌溉面积8.35万亩,新增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面积100平方公里。解决0.59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达到80%以上。

  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三网承载能力,积极推进 “三网融合”发展。加快广播电视的数字化建设与双向改造,促进数字广播、数字电视的普及覆盖。推动实施行政村通宽带,自然村和交通沿线通信信号基本覆盖的信息化工程。积极推进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地理信息、社会保障、交通管理、社区管理、远程教育和远程医疗等信息综合运用平台建设,建立基本完善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快政务骨干传输网扩建改造和优化升级,重点推进多伦党政办公楼电子服务政务网络信息化建设,完善政务网络平台建设,逐步实现政务网络资源的集约化管理和政府及部门间的信息共享。

  第八章  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

  大力发展社会事业,着力提高公共服务水平,把繁荣社会事业作为提升区域聚集能力的重要内容,加快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等事业的发展,着力构建区域科教文卫中心。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实现和维护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促进经济社会和谐发展。要确实保障发展社会事业和改善民生的资金投入,用于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及社会保障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比重不低于35%。

  一、科技创新

  推动科技创新及进步。依托大唐国际、中国大唐、伊利、超大、大元等龙头企业,以多伦新型化化工园区为载体引导创新要素向园区聚集,鼓励大中型企业设立研发机构,强化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强信息化科技创新和推广普及,积极为农牧业产业化提供科技支撑,增强实用技术推广、转化力度,实用技术覆盖面达到100%,转化率达到85%以上。重视人民群众食品安全、生态与环境保护等科技发展与进步。加大科技投入力度,科技投入占县级财政一般性预算支出的1.5%以上。科技创新环境建设。加强科技服务中心等城乡科普活动场所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科技培训设备、科技信息网络、现代化办公服务设备等硬件设施。加强科技服务组织建设,健全管理机制,做好乡镇科技人员调配工作。加强科技交流与合作,建立健全科技队伍及招才引智优惠政策,营造宽松优越的政策软环境,吸引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专家、教授和县外人才来我县开展科研活动或提供有偿技术服务。加强科普和科技培训。以提高全民科技素质为目标,大力普及科学文化知识,积极开展各类科普活动,抓好学校学生的科普教育。加强科技培训工作,重点发展壮大全县企业家、农村经济人等科技队伍,抓好科技人员继续教育和岗位培训,抓好下岗职工的职业技能教育和农牧林水人员生产适用技术培训,建立起一支素质精良的科技人才队伍。

  二、教育

  按照优先发展、育人为本、提高质量的要求,巩固提高义务教育质量和水平,积极发展学前教育,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着力推进特殊教育和民族教育,支持发展继续教育。到2015年,全县建成标准化学校40所以上,其中学前教育15所,义务教育24所,高中教育3所,争取职业教育学校、职业教育学院、特殊教育学校各1所。所有中学都集中在县城办学,按照就近办学原则,县城东、南、西每个城区至少有一所高中、一所初中、一所小学、一所幼儿园。重视学前教育。落实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公办民办并举的办园体制,积极发展学前教育,以农村幼儿园建设为重点,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后的闲置教育资源改建、扩建农村幼儿园,同时积极推进城镇幼儿园建设。到2015年,县城幼儿园8所、乡镇幼儿园7所,学前一年入园率达到90%,学前二年入园率达到85%,学前三年入园率达到80%,全县整体实现“基本普及学前教育”的目标。推进义务教育。继续巩固提高“两基”工作,强化九年义务教育,加快实施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合理配置公共教育资源,加快完成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使全县所有中小学全部实现办学条件标准化,校均规模和班容量全部达到标准。到2015年,初中4所学校(包括九年一贯制学校1所)全部在县城办学,城镇小学12所、农村小学8所,九年义务教育人口全覆盖,小学净入学率和六年级巩固率100%,初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105%,青壮年非文盲率提高到99.5%,基本消除辍学现象。普及高中教育。进一步改善普通高中办学条件,推进标准化学校建设,促进高中阶段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协调发展,提高高中教育普及水平。以培养国家重点名校考生为着眼点,打造多伦高中教育品牌,本科上线率保持在全盟前列。深入推广普通高中课程改革,积极开展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社会实践,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到2015年,高中学校达到3所,高中阶段入学率达80%以上。完善职业教育。以打造锡盟南部地区职业教育培训基地为目标,建立健全政府主导、行业指导、企业参与的办学机制,大力提升职业教育基础能力,加快多伦职教中心建设,争取列入国家示范性中等职业学校行列。积极筹建职业教育学院等高等职业教育,与大唐国际等企业联合,以就业为导向增设县域经济发展所需专业,打造锡盟南部地区规模最大、效益最好、示范作用最突出的机械加工制造类、能源化工类和现代服务业技能型人才培训基地。到2015年,争取建成中等职业学校和高等职业教育学院各1所,生源面覆盖锡盟地区南五旗县。支持发展继续教育和现代远程教育。加强城乡教育机构和教育网络建设,依托全区广播电视大学系统、高等院校和网络教育学习支持中心等平台,在全县各中小学校建立远程数字化信息教育,在县党校等建设远程继续教育培训基地和社区学习中心,建立现代远程高等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大力开展岗位培训等非学历教育,探索建立适合在职人员远程继续教育模式。每年开展非学历教育培训10万人次以上,年均培养2000名基层干部。支持发展特殊教育。积极筹建覆盖锡盟南部旗县的特殊教育学校,建立健全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为主体、各类教育并举的特殊教育格局。提高教育保障水平。深化办学体制改革,完善教育投入机制,统筹教育布局。加快寄宿制学校、南城区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建设,不断提高办学条件和办学质量,促进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继续执行“两免一补”政策,提高贫困寄宿生生活费、住宿费补助标准和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推广9+3免费教育模式,逐步实施高中和中等职业教育免费制度。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教师管理制度,完善教师聘任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加强中小学校长、教师、教研员三支队伍建设,着力培养一批教育教学专家。积极引进优秀师资力量,健全完善学习培训、挂职锻炼长效机制,鼓励在职教师提高学历层次和教学水平,不断培养壮大名师队伍。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不断提升职业教育教师水平。到2015年,引进各类专业教职工3000人以上,各类学校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达到100%。

  三、人才

  加快人力资源开发,完善人才管理机制,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创新工作体制机制。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围绕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加强党政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创新科技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高技能人才和农村实用人才队伍培养。突出公职人员能力建设,发挥党校、行政学院干部培训基地作用,实施党政人才培养工程,开展干部专业化培训。深化职称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人才管理机制,切实加强专业技术人员建设。全面推行职业资格认证制度,围绕能源、化工、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等重点优势产业发展,培养和引进一批新技术发展所需的企业经营管理人员、专业技术和技能人才,加快本土人才培养。继续加强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和教育工程,培养一批致富带头人。完善机制强化管理。完善人才引进管理机制和人才储备制度,抓好人才使用和管理。加强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和人才中介服务机构建设,促进人力资源流动和合理配置,建立完善人才评聘任用机制、人才创新激励机制和党政领导干部综合考核评价体系,营造人尽其才的用人环境。到2015年,全县公务员队伍大学本科学历人数达到95%,新增公务员大学本科学历人员达到100%,专业技术人员本科学历达到85%。

  四、医疗卫生

  不断改善医疗服务条件。完善三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形成覆盖城乡的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重点是把县医院建成高标准、高水平的二级甲等标准化综合医院,成为锡盟南部地区龙头医院。把中医院建成二级甲等中医专科医院,成为中医药科研、医疗中心。建设和完善乡镇中心卫生院和村级卫生室,每个乡镇至少有一所标准化卫生院,每个行政村至少有一所合格卫生室,每个社区有一所标准化卫生服务中心或服务站。到2015年,全县病床数达到700张,每千人拥有病床数3.6张;全县卫生技术人员达到800人,护理人员达到 480人,每千人拥有卫生技术人员和护理人员分别达到4名和2.4名,极大地满足群众看病就医需要。不断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条件。努力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乡居民平等享受九大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加快县级卫生监督所、疾控中心、妇幼保健等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完善以疾病控制网络为主体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强化公共服务功能,提高重大疾病及突发公共卫生事件预测预警和处置能力。加强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慢性病、职业病的综合防治工作,强化计划免疫工作,全县免疫疫苗接种率达到95%以上,布病发现率、规范治疗和治愈分别达到75%以上。切实加强鼠疫监测工作,鼠疫检测防治率达到100%。提高妇幼保健水平,全县妇幼技术人员培训率达到100%,孕产妇死亡率控制在 0.4‰以内,婴儿死亡率控制在14‰以内。完善120急救指挥系统应急组织建设,提高卫生应急能力。建立健全医疗保障体系。大力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公立医院改革进度,加强公立医院与基层机构的分工协作,继续支持民办医疗机构。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保障标准。全面实行基本药物制度,建立规范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保障药品质量和安全。完善卫生监督管理体制,提升卫生监督执法能力,监督管理覆盖率达到100%。加强红十字会人道救助体系建设,积极开展红十字应急救援、救护、救助行动。加强医疗队伍建设。选聘专业医护人员充实医疗队伍,加大医疗卫生技术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实行卫生技术人员全部专业化。到2015年,65%的乡村医生具备职业助理医师或职业医师资格。

  五、文化体育

  按照建设文化大县的总体目标,不断满足和丰富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到2015年,达到文体事业全面繁荣、文体产业初具规模、文艺精品不断涌现的良好态势。完善文化体育设施。建设一批代表地方特色的文化体育设施,打造成多伦标志性建筑,不断提升城市档次和品位。重点建设东城区文化产业园、南城区文化产业园、晋商文化产业园、多伦历史文化博物馆、多伦大型综合体育馆和文化艺术中心等“三园两馆一中心”⑨建设,完善文化馆、影剧院、体育场、图书馆等服务功能。同时,积极加强乡镇文化站、64个村级和8个社区的文化室及农家(草原)书屋等基层文化体育设施建设。推进以县图书馆数字化信息资源技术平台为中心,建设乡镇、社区和行政村基层站点,使全县信息网络和服务网点覆盖面达到90%以上。加强基层体育基础设施建设,乡镇全部建有功能相对齐全的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和行政村建有功能相对齐全的农民体育健身场地达到80%以上。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继续实施文化精品战略和“走出去”战略,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积极培育和引进综合实力较强的文化产业企业,构建以节庆会展、文艺演出、文化旅游、工艺美术品为主导的文化产业体系。以大型歌舞剧《姑娘湖》为榜样,鼓励优秀文化作品创作,力求在戏剧、音乐、舞蹈、曲艺等方面推出一批把握时代精神,具有强烈感染力的原创优秀作品。积极筹拍大型历史剧作《康熙会盟》,提高影视作品水平。加强文艺队伍建设,将乌兰牧骑逐步建成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集演出、宣传、辅导、服务于一体的优秀文艺团体。大力开展文体活动。继续办好元宵庙会、山西会馆晋剧演出等传统品牌活动,继续举办冰雪节、汽车集结赛、环多伦湖自行车赛等重大赛事,力争将环多伦湖自行车赛举办成全国性体育赛事,提升对外宣传影响力。不断举办赠送图书、电影放映、文化下乡慰问、全民健身等文化体育服务活动及乡村规模体育竞赛活动,提高百姓参与程度。加强文物建设和非遗保护。加快汇宗寺、善因寺、山西会馆、诺尔古建筑群等文物古迹的保护和修复展示工作。围绕元上都申遗,加大东凉亭、砧子山古墓群的申遗宣传保护和展示力度。围绕“中国马都”深入挖掘马业资源和马文化。积极开展剪纸、民间小唱、马鞍具制作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挖掘、整理、保护工作。到2015年,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4个,自治区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10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达到30处,文物保护单位有效保护率达到60%以上。加强文化市场管理。积极筹措成立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机构,加大文化市场稽查执法力度,保证文化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六、广播电视

  发展文化广播事业,加强新闻媒体建设,提高宣传工作水平和舆论引导能力,提升广播影视内容生产、传输覆盖、安全保障、公共服务能力,2015年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达到 98 %以上。完善广电服务体系。推进广播电视设备数字化改造升级,加快广播影视数字化发展步伐,建设城镇数字影院,扩大数字化、网络化程度。实施农村数字电视安装工程,五年发展用户5000户,建成网络综合业务平台。实施广播二期工程及无线覆盖工程,扩大全县无线覆盖面,并使全县调频广播电台达到全盟一流水平。建设集演播厅、休闲厅等为一体的演播服务中心,提高演播服务质量。强化广电工作管理。严厉打击违法销售、安装、破坏接受设备行为,维护广播电视播出信号传输秩序。

  七、人口计生

  稳定低生育水平。建立健全稳定低生育水平的利益导向体系和养老保障机制,全面落实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积极开展“少生快富”扶贫工程试点工作,在义务教育、就业培训、合作医疗、扶贫项目等方面,制定和完善有利于计划生育家庭的政策措施。到 2015年,全县计生人口控制在 11 万人以内,年均人口出生率控制在7‰左右。提高人口素质。全面实施出生缺陷干预,大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科学制定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的规划及行动计划,加强出生缺陷干预和生殖保健服务能力建设。实施生殖健康工程,广泛开展生殖健康知识宣传和以生殖健康为内容的优质服务,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促进全县人口结构长期稳定。加强人口综治管理。全面做好妇女儿童工作,强化保障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制定和实施有利于女孩健康成长和妇女发展的社会经济政策,加快推进“幸福工程”。积极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和关爱女孩行动,促进群众生育观念转变,运用法律手段严厉打击胎儿性别鉴定及歧视、残害女婴行为。加强流动人口管理与服务。

  八、社会保障

  加快推进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在扩大覆盖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和统筹层次等方面迈出更大步伐。健全社会保险体系建设。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五大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建立健全以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共同组成的基本养老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所有企业及其从业人员(包括农民工)全部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范围,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个人账户和农民工养老保险基金自治区内跨盟市流动可续接,逐步推行全国统筹,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逐年提高;加快启动实施城镇居民基本养老保险制度,落实好征地农转非人员和城镇超龄人员养老保险制度,城镇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0%以上,其中城镇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1.8万人。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争取实现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覆盖,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参保率达到85%以上,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险实现应保尽保。逐步探索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和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合并实施,积极推动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以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共同组成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逐步提高医疗报销待遇标准和比例,城镇基本医疗保险参保率达到90%以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全覆盖,新农合医疗大病报销比例提高到70%以上。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0.8万人、1.2万人和1.6万人以上。完善社会救助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以保障城乡低保对象、优抚对象、五保、城市“三无”老人、孤残儿童、失能半失能老人和精神病患者为重点,大力完善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和农村特困群众社会救助为主,养老、医疗、教育、住房、就业、司法等专项救助为辅,其他救助救济和社会帮扶为补充的城乡社会救助体系和社会福利体系。继续扩大救助范围,提高对困难人群最低生活、社会保险、住房、就业等各项补贴标准,提升大病医疗救助和救济救灾水平,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达到或超过全盟平均水平。大力加强民政社会服务设施建设,筹建社会综合福利服务中心和老年人娱乐活动中心,妥善解决社会养老问题。积极筹建敬老院和救助站,认真解决农村“五保”户和城乡“三无”老人、孤残儿童的赡养和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问题,集中供养率达到60%以上。加强残疾人社会救助工作,落实残疾人社会保险补贴和各项待遇,提高残疾人社会福利水平。加快残疾人综合康复服务中心、残疾人托养服务中心和残疾人阳光家园生活小区建设,使残疾人都能得到基本公共服务,实现残疾人人人享有基本生活保障,人人享有基本医疗保障和康复服务。加强优抚安置双拥和贫困大学生救助工作。积极发展慈善事业。加强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建立健全基本住房保障制度,采取新建、改建、租赁等方式增加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房源。加快公共租赁住房、限价商品住房建设,加大租赁住房补贴力度,解决中等偏下收入家庭住房困难。加大城镇及农村危房改造建设力度。到2015年建设廉租住房1120套,经济适用住房580套,各类棚户区改造5400套,农村危房改造3500户,城镇居民住房成套率达到80%。

  第九章  引导投资消费协调增长

  促进投资消费良性互动,把扩大投资和增加就业有机结合,扩大消费需求,保持投资平稳较快增长,实现投资和消费对经济的协调拉动。

  一、努力增加人员就业

  积极开辟就业岗位。贯彻落实促进就业、稳定就业岗位以及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的各项优惠政策和资金扶持。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服务业和中小型企业,多渠道开发就业岗位,稳步提高就业人员占第二、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比重。大力支持非公经济企业,扩大非公有制经济就业能力,非公经济吸纳就业人数占城镇就业人员比重达到50%以上。鼓励大学毕业生、复转军人、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及农牧民工创办微型企业,实现以创业带动就业。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鼓励实行以工代赈促进就业。完善就业服务体系。不断深化劳动就业制度改革,统筹城乡就业,统一城乡就业登记制度和劳动力市场,让有就业能力和就业愿望的城乡劳动者基本享受平等的职业培训和就业机会,促进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和自由流动。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协调用工企业,改善就业环境,为劳动者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从业人员与小型企业劳动合同签订率90%,企业集体合同签订率达到85%以上。加快城乡公共就业服务场所和信息网络建设,建成县、乡、村三级就业服务场所和资源共享的信息网络。加快城乡就业特色实训基地建设和创业园、创业孵化园建设,积极筹建劳动保障服务中心,增强创业指导、培训和服务功能。大力开展就业援助。健全城乡就业困难群体就业援助长效机制,特别确保“零就业家庭”和困难群体及时就业,切实保障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农业富余劳动力、就业困难人员等“三大群体”就业,认真做好退伍军人、残疾人就业工作。到2015年,城乡从业人员达到10万人,其中城镇从业人员达到6万人(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万人),指导和帮助2万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再就业,转移就业农村劳动力2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控制在3.9%以内。

  二、大力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把提高城乡居民收入作为改善民生的首要任务来抓,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发展同步,不断缩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

  提高农民收入。大力发展特色农业和设施农业,积极推广普及实用技术,加快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实施百万亩樟子松建设工程,快速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积极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力度,提高农民职业技能和创收能力,努力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深入落实好退耕还林、粮食直补、农资综合、农机具购置、国家重点公益林、测土配方施肥、家电下乡等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积极争取草原生态禁牧补偿和功能区规划限制区生态补偿等政策性收入,促进农民转移性收入增收。推进农民土地、草场流转承包,增加农民租金、股金和薪金收益,增加财产性收入。组织实施好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移民扩镇等扶贫工程,发展壮大扶贫规模,落实好扶贫到户贴息贷款项目,促进贫困农民持续稳定增收。到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要达到全盟平均水平、超过全区平均水平。增加城镇居民收入。完善有利于提高劳动者报酬的工资增长机制和支持保障机制,稳步增加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收入,落实国家增资政策,提高公务员津贴补贴水平,加快事业单位绩效工资改革,确保行政事业单位职工工资合理增长。提高企业职工收入水平,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职工工资增长要超过企业利润增长幅度。逐步提高最低工资标准,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月工资的40%以上。加快推进金融创新,拓宽居民财产性收入渠道。到2015年,全县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要超过全区、全盟平均水平。

  三、积极引导和扩大消费

  引导消费结构升级。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营造多种服务业态、服务模式竞相发展的宽松氛围,规范发展消费信贷,激发中低收入阶层的购买能力,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挖掘社区消费潜力;培育住房、汽车、教育、信息、家政服务、文化娱乐和医疗保障等领域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结构的多样化。扩大农村消费。支持商贸、邮政、旅游、农畜产品加工等企业向农村延伸服务,建设日用消费品、农畜产品、生产资料等经营网点,支持供销合作社新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建设,推进“两下乡、两换新”工程,提升“万村千乡”超市和农家店服务功能质量。加强流通管理。加快城镇、农村消费场所设施建设,构建农村现代商品流通体系。不断加强市场管理,完善消费售后服务体系,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要加强控制消费品价格过快增长,到2015年,全社会居民消费物价总指数年均控制在104%以内,价格总水平保持基本稳定。

  四、不断优化投资结构

  积极争取国家投资。继续依托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等投资政策,把握国家投资向中西部地区倾斜机遇,在基础设施、农牧业产业化、社会事业、环境保护、节能减排等重点领域,积极争取国家投资补贴用于地方经济建设,同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完善投资项目后评价,项目公示和责任追究制度,健全政府投资管理。鼓励民间投资。完善和落实鼓励民间投资的相关政策,保护民间投资者合法权益,允许民间资本投向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社会事业、金融服务等领域;鼓励非公有制经济发展银行、证券、保险等金融产业,发展市政公用事业、教育、医疗等产业。完善投资机制。 拓宽投资企业直接融资渠道,支持企业利用国外贷款和国际金融组织贷款,规范和发展各类产权交易市场;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引导金融机构提高对投资企业的贷款比重;进一步推进依法行政,严格执行企业准入制度,规范企业经营管理,规范和发展各类行业协会、商会等组织参与投资办企。

  第十章  加强社会管理,构建和谐多伦

  适应社会转型需要,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提高社会管理和建设水平,加快人力资源开发,推进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及法治建设,维持社会秩序,构建和谐多伦。

  一、加强社会管理

  强化政府服务职能。加强社会管理,提高公共服务水平和质量,实现从经济建设型到公共服务型政府的转型。积极构建信访、调解、综治“三位一体”的社会矛盾排查化解机制,完善社会治安防控和公共安全防控体系,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和突发公共事件。建立健全信访工作综合协调和维稳长效机制,及时解决人民群众间各类矛盾、问题和隐患,排除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种因素,从源头控制信访问题的产生。积极应对公共安全。健全对自然灾害、事故灾难、公共卫生、食品安全、社会安全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执行重大安全生产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切实抓好安全生产管理,有效遏制各类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安全事故死亡率控制在全盟规定范围内。强化产品质量监管,深入开展“质量兴县”工作,完善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和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确保产品质量安全。建立健全食品药品安全监管体系,严格执行食品药品安全责任向和责任追究制,强化食品药品监管及检测,保证人民群众食品药品安全。加强防震减灾工作,落实好城镇公民建筑物抗震设防要求,提高地震监测、震害应急综合防御能力。加快救灾物资储备库及应急指挥平台和预警网络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应急避难场所和防空防灾人口疏散场所,提高各类灾害应急及物资保障能力。加快气象预警设施建设,加强旱灾、雪灾、洪涝灾害及沙尘暴的预警防治。引导社会组织健康发展。培育城镇社区、社会团体、行业协会、中介组织、慈善公益性组织、志愿者组织等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并参与社会管理,逐步构建政府、非政府社会组织、企业相互合作的公共服务体系。强化档案史志编写管理工作,完善档案管理体系,筹建多伦县综合档案馆,提高档案保存管理水平。

  二、加强基层组织建设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健全农村、社区自治组织能力建设,完善村务公开,规范村级事务民主决策、管理和监督程序。加快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的培养,稳定和充实乡村干部队伍,增强基层领导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本领和能力。抓好非公有制经济组织和农村专业经济协会等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完善新型社区管理。加强社区和行政村基层服务设施建设,推进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实现县、乡(镇)、村(居委会)三级联网。加强社区队伍建设,逐步建立社区干部补贴待遇的自然增长机制。全县城乡社区居委会服务站建成率达到100%,社区办公和活动场所达到300平方米以上,部分社区建设不低于150平方米的社区托老中心。

  三、精神文明建设

  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进一步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建设。引导人们知荣辱、讲正气、尽义务;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作一批未成年人喜闻乐见、陶冶情操的精神文化产品;净化荧屏、声频、网络市场,营造全社会关注并参与的社会发展环境;大力提升公民的文明素质,普及文明礼仪知识和科学知识,倡导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良好的行为习惯;把握争取的舆论导向,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和平、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倡导修身律己、勤劳质朴、明礼诚信、求实敬业的社会风尚;加强诚信建设;创新载体,进一步深入开展文明城市、文明行业、文明村镇等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开展志愿者服务活动,推动社会全面进步。

  四、民主法制与社会秩序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加强社会民主政治建设,健全民主制度,保证公民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维护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加强基层民主建设,扩大民众参与渠道,坚持和规范政务、厂务、村务公开,保证公民依法行使选举权、知情权、参与权、监督权。推进法治建设。完善地方性法规和规章体系,完善法律服务体系和法律援助制度,规范司法行为,积极推进司法鉴定机构建设;继续实施普法教育,广泛开展法律“六进”活动,增强公民维权意识和法治观念。加强廉政建设。坚持标本兼治、综合治理、惩防并举、注重预防的方针,建立健全教育、制度、监督并重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严格执行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加大源头预防和治理腐败的力度,强化廉政监察和社会监督,推进反腐倡廉体制和机制创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行政服务环境。维护社会秩序。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依法严厉打击各种犯罪活动;强化交通安全执法,全面落实交通安全责任制,万车交通事故死亡率控制在全盟规定范围内;加强公安指挥控制系统工程建设,健全社会应急联动指挥和应急保障体系,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积极支持军队建设,加强国防教育,建立健全国防动员体系,深入开展拥军优属、拥政爱民活动;进一步做好民族、宗教、统战工作,保持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

  第十一章  深化体制改革

  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努力构建充满活力、富有效率、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

  一、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设服务型政府,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提高政府公信力。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改善宏观调控,创新政府管理经济的方式,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提高政府对经济的调节水平。把更多的公共资源和工作精力转到改善民生和发展社会事业上,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加强和充实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部门,增强管理和服务能力。优化政府组织结构,加大政府部门机构的整合力度,加快推行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绩效工资制度改革,规范发展社会组织,理顺部门关系,提高行政效率。加强行政监督,规范权力运行,努力建设法治政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集中清理审批事项,建立健全行政审批运行、管理和监督长效机制。大力推行政务公开,建立健全政务信息发布制度,保障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知情权、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

  二、金融体制改革

  探索建立政府融资平台,创新中小企业融资模式,发展小额贷款公司和中小企业投资公司。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积极推广农村小额信用贷款和联保贷款,发展农村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加快培育社区银行,引导社会资金投向“三农”。继续扩大政策性农牧业保险补贴品种和范围,发展商业性农牧业保险,建立健全农牧业风险保障体系。推进非基本公共服务市场化改革,积极引进社会资本,增强社会服务供给能力。鼓励发展典当行业。

  三、财税体制改革

  按照实现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要求,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促进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鼓励、扶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努力实现平等准入、公平待遇。完善公共财政体系,理顺各级财政收支关系,健全和完善公共财政制度,发挥财政资源配置职能,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对“三农”,对教育、卫生、文化及社会保障、社会治安的投入,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不断增强财政宏观调控的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推进税费制度改革,完善税收政策体系,优化税制结构,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不断提高财政收入水平和经济运行质量,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0%以上。不断加强政府采购管理,深入推进收支两条线工作。

  四、资源价格改革

  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完善政策机制,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理顺煤、电、油气、水、矿产等资源类产品价格关系,落实资源改革政策,实现煤炭、天然气、原油等资源税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从实施节能降耗资源价格政策入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快资源配置方式改革,实施差别化土地政策,增加荒山、沙地、戈壁等未利用地建设用地指标。完善矿业权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制度,规范矿权出让转让行为,引导县外企业以独立法人形式从事矿产资源开发,支持鼓励本土企业以同等条件获得探矿权、采矿权,推动全县矿业权交易平台规范运行。深化水、电价格改革,实施节能降耗价格政策,围绕节能降耗,逐步推行居民生活阶梯式电价和水价制度,全面实施城市污水、生活垃圾、医疗废物和危险废物处置收费制度,建立资源节约型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资源消耗和浪费。

  十二章  扩大对外开放

  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走出去”和“请进来”结合起来,扩大开放领域,优化开放结构,构筑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全方位开放格局。

  一、招商引资

  改善投资环境。完善招商引资优惠政策,制定切实可行的招商引资奖励办法,从水、电、地等方面提供最直接的政策优惠倾斜,认真做好投资服务,改进服务质量提高办事效率,改善招商引资软环境,大力营造“亲商、富商、稳商”和全民招商的良好氛围。努力优化投资环境,加大道路、排污、通讯、厂房等硬件设施建设,改善投资硬环境。加强项目储备。明确招商领域,做好项目储备,加大项目筛选和可行性论证,重点引进技术含量高、产业链条长、节能减排好、非资源产业加工制造等项目。同时对产能落后,污染环境的项目要严把入口关,提高准入门槛,依靠新技术,为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企业搭建发展的平台。开展多种方式招商。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原则,以定向招商、以商招商、网上招商、委托招商等多种形式开展招商活动,积极参加各类招商洽谈会,利用“晋商寻源”等方式加大宣传多伦、推介多伦力度。加强与企业的沟通,对签约项目及合作组织定期回访,促进项目落地。到2015年,全县引进国内盟外资金累计达到400亿元,年均增长18%左右。

  二、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

  以多伦县新型工业化化工区和产业基地作为招商引资平台,充分发挥区位、资源、劳动力、产业等优势,围绕园区产业延链、扩链、补链,以“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唐”、山东等沿海发达地区及“呼包鄂”地区为重点,大力承接机械制造、风力发电、光伏产业、煤化工下游产品开发和农畜产品精深加工等产业及非资源型产业和为优势特色产业延伸配套加工的重点产业,实现承接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同步发展。

  三、加强与周边地区的联合协作

  盟外周边地区的合作交流。加强与毗邻地区的联合协作,明确区域产业定位,提升区域合作水平。认真实施自治区促进“锡赤通”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各项规划和政策,主动融入全盟发展规划,加强与京津地区、赤峰、通辽、张家口、承德等地联合协作。充分利用先进地区人才集中、高新技术先进、高端产业发达的优势,全方位开展交流和沟通,加强政府层面的互访沟通,加强企业层面的协调沟通,抓住重点企业和项目,推动实质性合作,促进全县产业发展,重点是联合赤峰克旗共同连片打造新型煤气化工基地。盟内周边旗县的合作交流。加强与锡盟、蓝旗、太仆寺旗、白旗、黄旗等周边旗县的合作交流,形成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合作机制,在产业发展、项目引进、整体规划等方面密切配合,形成统一的合作体系。

  第十三章  规划保障

  《多伦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是“十二五”时期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有效实施本规划纲要,对今后五年全县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至关重要。

  一、完善规划体系

  全县十二五规划要以主体功能区域规划为基础,生产力布局、重点项目安排、基础设施建设要符合主体功能区规划定位和发展方向。规划要与自治区、盟十二五规划以及全县十一五规划相互衔接,形成以总体规划为统领、专项规划为支撑,方向目标一致、内容相互协调、措施彼此支撑的规划体系。提出的各类预期目标,总体上具有宏观性、战略性、指导性。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要通过专项规划和年度计划进一步具体化。

  二、分类引导实施

  规划提出的农牧业、工业、服务业等产业发展、招商引资等领域的发展重点,主要由市场配置资源,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实施。政府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和市场环境,运用财政、产业、投资和价格等综合调控手段配置社会资源、引导市场,确保规划各项目标能够实现。规划确定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促进就业、公益性文化、公共安全等任务,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领域的承诺,通过合理配置公共资源,有效运用行政力量,确保实现。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管理、调节收入分配等方面任务,主要通过综合利用法律和经济手段,辅以必要行政手段予以实施。

  三、健全规划实施监督评估机制

  注重规划的可实施性,建立定期督查制度,加强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跟踪监测,认真组织开展中期评估,及时发现规划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本规划由县政府组织实施,确需对规划进行调整,由县政府提出调整方案,报请县人大常委会批准后实施。